枣庄职业学院:“四个关键”赋能区域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枣庄职业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号召,不断探索和实践产教融合的新模式、新路径,紧盯构建产教融合平台、优化专业设置、共育高技能人才、技术转移服务四个关键点,赋能枣庄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汇聚资源,积极构建产教融合平台
学校围绕枣庄市“6+3”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需求,汇聚政校企行研多方合力,积极构建政府撬动、行业带动、企业推动、学校主动、科研机构驱动五方联动的合作机制,共同搭建“1+4+N”产教融合新型平台。“1”是指组织牵头成立1个全国锂电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4”是指牵头成立枣庄市锂电、高端化工、数字化设计制造、高质高效农业等4个市域产教联合体,其中,枣庄市高端化工市域产教联合体已被确定为第二批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N”是指在牵头成立的共同体及联合体成员单位内共建N个实体化产教融合新型平台,包括共建产业学院、企业学院、现场工程师学院、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近年来,学校共建校内外产微细加工生产传承平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等产教融合新型平台24个。2024年,依托平台组织开展线下对接会及专场活动94场,其中“锂电之春”双选会吸引了130家锂电相关企业参会,为在校学生提供就业、实习岗位超300个。
二、随产而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
学校秉承“以需求为引领、与产业相衔接、强化服务导向、推动持续发展”原则,围绕山东省“十强产业”,紧密对接枣庄市“6+3”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需求,优化专业设置,主动匹配区域重点产业,制定《枣庄职业学院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管理办法》,规范动态调整规则。学校开展产业转型升级与数字化改造岗位需求调研,对专业课程进行数字化升级改造,推进课程体系改革,主动增设宠物医疗技术专业1个,与动物医学、畜牧兽医专业组建动物医学专业群,对接枣庄市新医药产业链,撤销滞后过剩专业。截至目前,学校开设15个专业大类57个高职专业,努力将专业群建在产业链上。
三、多措并举,培养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学校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人才培养需求,夯实“金基地”,为学生提供对接行业企业生产实际的教学资源、项目载体、教学过程和技能生成的实践环境。一是在基地中共育人才。学校与企业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59个,建有生产性实验、实训室226个,工位数1万余个,联合共建的“中德诺浩汽车认知与维护保养实训中心”获批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二是在项目中培养人才。校企共建现场工程师学院3个,与行业龙头企业开展合作办学项目15个,学校校企订单班、冠名班、协议班数量总计达24个。紧密对接枣庄市行业岗位需求,校、企、行共同制定了58个专业的联合人才培养方案,创新采用了“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现场工程师的培养模式,通过实习实训、共建专业课程等方式,精准培养一批具备工匠精神、精操作、懂工艺、善协作、能创新的现场工程师和技术技能人才。三是在大赛中锻炼人才。以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引领,基于结构化团队构建技能大赛工作体系。通过系赛全员参与“以赛促练”,校赛全专业设赛“以赛促学”,省赛(对接专业)全赛项覆盖“以赛促建”,世赛全方位保障“以赛促改”4条路径,推进赛课融通、赛训互通,保障系赛、校赛的有序开展和省赛、世赛有效衔接。学校2024年在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1金1银1铜,在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共获得奖项33项,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7项。
四、赋能发展,推动技术成果落地转化
学校出台《枣庄职业学院技术转移服务项目管理办法(试行)》,深化产教融合,发挥基地载体作用,广泛开展横向课题研究,为技术转移服务修桥铺路。先后与行业企业协同共建欣旺达产业学院、中德诺浩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等18个产业学院,立项建设国家级锂电新能源虚拟仿真基地;依托学院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实训基地,枣庄市高端绿色化工技术创新中心等研发平台,获发明专利4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20项;与柴胡店镇校地合作共建的药(饮)用菊花种植生产实践项目,每季为村集体增收20万元,带动生产种植群众2000人,助力乡村振兴;与国家电网枣庄供电公司、山东晓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枣庄市汇绿苗木繁育有限公司等相关企业联合开展横向课题研究、技术服务55项,合同到款额1600多万元,有力推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